
漳州月港参与“太平洋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倡议
欧洲新闻网5月9日讯 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于今年在福州召开。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精神和福建省委提出“预备一批申遗项目,做好遗产申报前期工作”的任务要求,五一期间,由中国民主建国会福建省委员会、福建省海丝文化研究院、福建省民俗学会、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民主建国会漳州市委员会协办,龙海市海丝文化研究会、龙海市鹭凯生态庄园承办的《漳州月港参与跨国申遗专题研讨会》,会议以线上形式举行,约有5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参加。

首届月港海丝文化论坛在龙海钻石酒店隆重召开
针对会议主题,与会专家学者深思熟虑、畅所欲言。大家一致认为申报“世遗”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大实事,“世遗”申报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利益。特别是多城市开展海丝联合申遗能给沿线城市的名城建设、国际交往、经贸合作、城市形象和文化影响力带来广泛的综合效益,实现人文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双赢;也是打造各地文化品牌、开展国际交往的合作平台与可靠载体,使伟大而不朽的人类遗产发挥独特价值,并得以永续传承。

国家文物局宋新潮局长莅临月港考察,省人大副主任檀云坤、漳州市政协主席张祯锦、漳州市副市长兰万安陪同考察
与会专家学者就推动漳州月港参与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跨国申遗”)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并达成以下共识:
一、漳州月港在“海上丝绸之路”史链条中不可缺失,参与“太平洋丝绸之路”的申遗条件充分。
与会者认为,漳州月港是明朝中后期中国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港口,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社会影响和商业价值。它和宋元时代的泉州港、清朝的广州港,分别是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商港,均具有“海上丝绸之路”起始港的鲜明特性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条件。而漳州月港的开放和兴盛,正值世界大航海时代,因当时明朝政府宣布“隆庆开海”,促使了民间贸易迅速崛起,冲破一千多年来以官方垄断海洋贸易为主的壁垒,成为中国近代史重要转折时期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性质的著名外贸通商港口。其中从漳州月港出发,横跨太平洋、连接亚洲、美洲和欧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马尼拉大帆船”又被称为“丝之船”或“中国之船”),是大航海时代的重要标志和闪光点,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和扩展。月港开放开辟了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的新格局,推动中国参与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金门副县长吴成典率团考察月港海丝文化
漳州月港贸易横跨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了欧、美、亚三大陆“海道大通”,拥有了18条国际海洋贸易航线,涉及亚洲、美洲和欧洲47个国家与地区,打通了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它北到琉球、日本、朝鲜,南达东南亚各国,西与葡萄牙、荷兰等国家通商,东与西班牙共同开辟了大航海时代“太平洋丝绸之路”,对美洲、欧洲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民生改善和文明提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促进“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形成和繁盛历程中地位突出、贡献独特、业绩辉煌,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力。

菲律宾漳厦龙同海总会夏令营成员考察月港文化
同时,从月港传入的蕃薯、玉米、花生等美洲农作物,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种植品种和饮食习惯。从美洲经过菲律宾和月港输入中国的大量番银,主导着东南亚的贸易市场,推动了中国的“币制改革”;首创中国封建海关—督饷馆,让月港具有民间与官办海外贸易的双重性质,这在“海丝”链条上独一无二。由月港输出的漳州瓷器等大宗商品,大大地繁荣了居住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改变西方国家的生活习俗与民间信仰,传播了闽南文化与中华文化,也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从月港带入的欧洲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也提高国内科技水平和促进社会形态的转型,大大加强了中国和各国的友好交往。

新华社记者到月港海丝遗址海澄都城隍庙采访
与会者认为,漳州月港海丝文化遗存丰富,史料记载详实可靠。“海丝史迹•月港遗址” 涉及漳州市的龙海、平和、华安、南靖、漳浦、诏安、台商投资区与厦门市的海沧区等多个县(市、区)的乡镇村居,覆盖九龙江中下游地区。以龙海市为核心区的月港海丝遗址现存的番银、古码头、古街市、古窑址、古庙寺楼阁等建筑物件和大量海外侨批信件,以及当地民间习俗信仰都是“海丝”文化重要遗存,充分展示与见证着世界文化遗产的史迹。月港及后月港时代涌现出众多有影响、有作为的明清主张海洋贸易的漳州籍官宦士绅和海商人物(如潘荣、王景弘、周起元、严启盛、吴让、颜思齐、吴朴、许心素、林六官、黄佐明、杨禄、杨策、张燮、何楷、郑怀魁、潘振承、郭有品、郭春秧、林维源等),功勋卓著,彪炳史册。在西班牙西印度档案馆等海外机构,至今保留着400年前由月港传到欧洲的《古今形胜之图》、《明东西洋航海图》、《闽南话—西班牙语词典》等珍贵史料,足见月港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为漳州月港申遗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佐证。

全国政协委员莅临月港考察海丝建设
综上所述,漳州月港遗存至今的诸多“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与遗址,是多元文明和文化交流的整体见证,奠定了大航海时代“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贸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并因而形成不同文明相互交流所必然具备的相互关联的功能要素和因果关系,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组合逻辑,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具备的“文化性关联”、“社会性关联”、“功能性关联”等特质。此次月港利用外国的闲置申遗名额,跨国联合申报“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条件充分、时机成熟、成功率大。建议政府与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通力协助、全力支持。
二、“跨国申遗”给漳州月港提供了历史机遇,建议各级政府共同缔造理念,精心准备,取得突破性成果。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太平洋丝绸之路”。2009年,由菲律宾提出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次会议决议通过,于10月8日定为“马尼拉大帆船国际日”,将鲜为人知的“太平洋丝银之路”推向前台。特别是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即将在福州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了重要指示,福建省委提出“预备一批申遗项目,做好遗产申报前期工作”,这些都为漳州月港申遗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翔在厦门、漳州、龙海市领导陪同下莅临月港调研
“跨国申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底访问西班牙期间,由中外学者共同提出的一个智慧型创意。其基本内容是:由中国、西班牙共同发起,联合菲律宾、墨西哥、葡萄牙等国参加,利用某国的闲置申遗名额,共同将“太平洋丝绸之路”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与会者认为,在历史上,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从来就是多民族、多国家共同创建的,“太平洋丝绸之路”也不例外,它符合“线状世界遗产”的标准。如果中国能联合西班牙、菲律宾、墨西哥、葡萄牙等国开展跨国申遗,既符合世界遗产申报规则向跨国申遗倾斜的新规,也能解决国内世界遗产众多而名额有限的难题,将是一条容易获准的捷径。2014年中国申报丝绸之路,就是利用吉尔吉斯斯坦的申遗名额,联合哈萨克斯坦,三国联合申遗成功的。该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并沿用,漳州月港申遗需要拿出中国智慧。而跨国申遗,就是为漳州申遗打造的一条切实可行的行动目标和操作方案。

联合国工法组织及商务部领导在江智猛会长陪同下考察月港城隍庙
近两年,经过中外学者的研究与交流,跨国申遗已在西班牙成为热门话题。从政要、执政党首领到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一设想切实可行。他们认为并表示,只要中国发起,西班牙、菲律宾、葡萄牙等国就会积极响应。经过各国有识之士的大家共同努力和主动作为,跨国申遗必将取得成果。
“太平洋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的荣光,更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跨国申遗对沿途各国都是一件大事好事,也是发展跨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极好契机,更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写照。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郭旃、安家瑶等考察月港海丝遗址
与会者就如何推动“跨国申遗”提出以下倡议:
一是建立申遗联合合作机制。
跨国申遗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多国多地。中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验和协调组织能力,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跨国申遗的牵头人。建议以“太平洋丝绸之路”为纽带,利用一国的闲置申遗名额,由中国、西班牙、菲律宾、墨西哥、葡萄牙等多国联合协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沿途国内城市(包括漳州市、厦门市海沧区、广州市、澳门特区、杭州市、湖州市等)与国外城市(包括菲律宾的马尼拉市、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市及韦拉克鲁斯市、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市及格拉纳达市等)作为世界遗产的节点城市,由中国方面牵头并提出倡议,组建跨国申遗的常设机构,实现联动、互补、共享的,跨国家、跨区域的协作发展。
建议由福建省政府支持跨国申遗的基础工作,利用世遗大会在福州召开的历史契机,组织协调厦门、漳州联手推动月港申遗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中央电视台“穿越千年丝路”采访团莅临月港
二是开展学术研讨与交流。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召开申遗工作会议、学术研讨会、高峰论坛等,论证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组织专家学者前往相关国家和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和学术交流,收集、整理、编辑各国有关文献、实物,为编写申遗报告提供详实的基础史料。把申遗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香港龙海同乡会恳亲团莅临月港考察
三是加强对外宣传与推介。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作用,营造广泛宣传漳州月港参与“跨国申遗”的积极舆论环境。建议组建专项申遗文化基金,投资拍摄《大帆船之歌》文献纪录片,在沿途国家举办“太平洋丝绸之路”实物图片展。在世界遗产大会期间,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学者到漳州月港实地考察,让世界了解漳州、认识月港,为跨国申遗制造浓厚氛围。

月港著名历史人物周起元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机仪式
四是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平台。
申遗的最终目的是推进当地发展经济、扩大开放。建议各地政府以申遗为契机,发挥侨资侨智,广泛开展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建立“跨国申遗”节点城市的友好关系,定期举办经贸洽谈会和文化节庆活动,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初步建议拟在漳州月港设立“国际海丝文化产业示范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大局;拟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建立中国历史文化中心。让申遗工作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强大动力。
与会者一致认为,开展跨国申遗事项,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世界遗产大会即将在福州召开,又给了漳州近距离展示的绝佳时机。我们建议各国各地政府尽快筹备,争取在世界遗产大会前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式启动申遗工作。我们相信,只要有关方面齐心协力,主动作为、积极争取,我们一定能实现漳州月港申遗成功的美好梦想,为世界遗产大家庭再添一张闪亮“金名片”。
专家学者签名:
郭 旃(世界遗产研究会会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副主席)
安家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科院汉唐研究室主任)
朱崇实(厦门大学原校长、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
郑国珍(中国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
林仁川(厦门市政协原副主席、厦门大学教授)
姜 波(中国水下考古中心所长、国际古迹理事会执委)
于小平(西中国际交流促进会顾问)
叶 农(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院长、教授)
金国平(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教授)
杨松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世界华人信仰研究中心总召)
杨 渡(台湾中华新文化发展协会会长、知名作家)
龚鹏程(美国龚鹏程基金会主席、台湾知名学者)
陈必修(厦门理工建筑学院教授、台湾知名学者)
柯木林(新加坡著名历史学家)
周春水(国家水下考古所领队、研究员)
苏文菁(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
陈 彤(民建福建省委农业委员会主任、省社科院研究员)
陈育伦(厦门华夏学院原党委书记、厦门大学教授)
庄国土(厦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所所长、教授)
徐晓望(福建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陈武元(“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厦门大学教授)
吴崇伯(中国社科院智库成员、厦大教授)
侯真平(厦门大学出版社原副总编、教授)
李金明(中国海洋法学会常务理事、厦门大学教授)
王日根(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刘家军(厦大人类学院副院长、教授)
周长辑(厦门大学教授、博导)
连心豪(厦门大学教授、著名海关史专家)
廖大珂(厦门大学南洋学院研究员、中国海丝研究会理事)
苏新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王昭晖(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助理教授)
杨彦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
陈 耕(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教授)
何丙仲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研究员)
楼建龙(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杨丽华(漳州市文管办原主任、研究员)
陈惠红(漳州市政协常委、民建漳州市委副主委)
江智猛(龙海市海丝文化研究会会长、研究员)




18610681038
eztvhdzx@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