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注册登录
18610681038eztvhdzx@163.com
首页 > 资讯 > 中国 > 正文

崔雪涛绘画的美学异质:解构与并置

2015-01-06 11:47:43       

崔雪涛绘画的美学异质:解构与并置

郝立勋/文


 
《黄昏下的浪漫》
 

        物我存在的解构与并置

       19世纪中期以来的西方艺术美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喧嚣和热闹,各种新奇的绘画美学思想、美学观念、创作流派及创作主张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理想主义的古典派与浪漫派,自然主义的写实派与印象派,表现主义的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抽象派及达达派等,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这些美学观念及思想伴随着油画的引入而传入中国,不仅促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转化,而且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在中国近代绘画美学精神中的转换历程。崔雪涛的工笔作品更多的是融合了传统和当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图式,同时也传达出了一个新的视觉美学审美标准,并且这个标准开始被更多的年轻人接受,是代表当代艺术发展语境的一个新的趋势。崔雪涛的创作更多的开始关注将两种甚至更多种不同的艺术元素并置在同一空间内,这种解构与并置不仅限于图式的表象,更多的是从色彩、造型、用笔用线等艺术创作的物质本源上出发,从而形成一种丰富多元的艺术视觉质感。重新建构艺术本体,用形式而不是用社会文化关系解释艺术,这是西方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在对美学的艺术追求上崔雪涛明显的是走了另外一条自己的路,这与西方美学概念中强调的“异质同构”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文学理论和美学发展史上,“物我”关系问题一直是众多理论和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偏重于“物”的“客观性质派”还是偏重于“我”的“移情派”,都是从“物我”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将人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外在对象视为彼此关联的整体,是现代文艺美学发展史上的一次突破性创新。崔雪涛的绘画很多的时候是将自我的一个状态或者情感情境直接置入到了画面上,然后通过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小物体比如像飞机、玩偶、小花、树叶、动物来隐喻整个画面的氛围,这些衬托情境的元素并不是毫无章法的随便摆放,而是具有比较统一的虚实、繁简、疏密的构置。这些物象的存在与艺术家个人的情感气氛形成了一个格调上的共振,氤氲出来一个神秘虚幻的世界。
       崔雪涛所追求的这种解构与并置的美学思想对于中国当下文艺美学讨论的热点问题比如像“审美理想迷失”、“美的本质探寻”、“研究方法的转型”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思路,无论是从中国古代美学理论还是当代的美学理论来看,并置的融合将成为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就像古代的先秦儒家与道家是构成中国文化主体的两大学派,但就美学而论,儒道美学虽有差异,两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融通之处:在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点方面,道家讲“天道”,儒家讲“人道”,虽然对“道”的涵义的阐述不同,但都表现出对人类,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崔雪涛的绘画中同样强调了这种融合共通的精神契合点,艺术家虽然任由色彩和情绪在画面上流淌,但其通过自我的审美规范一直在掌控着整个画面的精神品格和质感,这种质感来源于其一直追求和实践的解构与并置的美学异质。 


注:以上图文由双子座提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公务员普遍对工资不满 《公务员法》或将修改
下一篇:杨卫泽将周永康老家打造成明星村庄 周:这小子不错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华媒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