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简化大棚蔬菜生产技术
学不会的技术就无价值可言,技术越高越简单,叫做真传几句话,假传万卷书。有人以为大棚蔬菜生产技术高深莫测,其实并不神秘,不同于露地之处主要有三项:第一是设施,设施中的水泥钢筋等材料都能代替,或可有可无,唯有薄膜不能代替,但薄膜已经解决了。第二是棚内连作而极易发生重茬障碍,而这个问题可以采用蔡英明的四肥平衡技术解决。第三是棚内连作而极易发生病虫害,而这个问题可以采用蔡英明的病虫害分类防治技术解决。其余技术包括建棚、改土、育苗、栽植、植株调理和温、湿、光、气调控,蔡英明都将其简化,并用浅显的语言把技术讲明白,让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看了照做就能获得大丰收。
八.发现家庭农场获利的四大因素
起初,蔡英明采用自己发明创造的新技术,产量大增,却赚钱不多,甚至亏本。这才发现技术只是初级境界:一是技术虽能增产,但技术增产是有限度的,增产一倍极难;二是技术虽能改善品质,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技术改变不了品种的固有缺点。如何才能使农业增效、使农民增收呢?蔡英明研究发现有四大因素。
第一、产前的品种没选准,不能高价。一句话让苗场现出原形:苗场不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你敢吗?
第二、产中的技术不先进,不能高产。两句话让专家现出原形:专家自己的园区不赚钱、专家指导的园区不赚钱,你敢吗?
第三、产中的管理不会,不能省钱。四句话让管家现出原形:不忠诚、不勤快、不敢管、不会管,你就别用他。
第四、产后的营销不懂,不能增值。两句话让董事长现出原形:董事长不会策划、又不会用人,这个企业没有希望。
蔡英明研究发现:产前选项有八个误区和三种市场;产中管理有六项招工方法和五项管人方法;产后营销有九项实战方法。上述四大因素即使都具备,也要量力而行,如果财力不足,拖欠工人工资,园区就荒芜。
九.发现合作社获利的两个渠道
合作社已具备了获利的两个条件:一是大群体消费,有9亿农民购买农投品,有13亿人购买农产品;二是重复消费,9亿农民年年购买农投品,13亿人天天购买农产品。然而合作社进入了四个误区却不赚钱:一是追逐形势型,二是专家学者型,三是商人利益型,四是小农意识型。蔡英明研究发现:市场份额已定,共赢决不可能,别人多卖,你就少卖。你要多卖,必须把农投品经销商和农产品经纪人取代。取代农投品经销商的诀窍是以技术服务带动农户入社,取代农产品经纪人的诀窍是以技术品牌带动消费者购买。运作的捷径是电商。
蔡英明是个传奇人物:一是有些奇闻,农民种地养家尚且艰难,他却靠种地赚钱养科研,经历大难而矢志不移;二是有些奇门,他的研究跨越学科,独辟蹊径,跳出框架,颠覆传统;三是有些奇招,产前就知道哪个品种俏销,产后能让市场火爆,产中能让员工以一当二。
蔡英明崇尚简单:一是他的技术简单,每一项技术都至简至易,一学就会。二是他的著作简单,粮棉果菜,应有尽有,语言浅白,一看就懂。三是他的讲课简单,深奥的理论,经他之口表达,一听就明白,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蔡英明以实为本:一是讲实干,挥汗如雨,能说能做。二是讲实用,认定高产、优质、少投入、多赚钱的技术才是好技术。三是讲实战,认定赚钱才算是高效,高效才算是成功,成功才算是合理,合理才算是科学。
来到蔡英明的一边倒果树基地,仿佛来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你会豁然开朗,大开眼界,发现这里别有洞天: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相通,鸡犬相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炊烟袅袅,桃之夭夭;果树一边倒技术整齐划一,葡萄小龙干技术错落有致,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里的农产品是原生态的、绿色的、富硒的,这是一处典型的生态农庄,更是一处绝佳的采摘基地,更令人流连忘返的是隆冬季节,大棚外边白雪皑皑、冰天雪地,大棚里边果实累累、红艳满枝,真可谓举世无双独一处,恰似白雪逢阳春。求技者络绎不绝,蔡英明应接不暇。
蔡英明堪称是农民的良师益友,他的发明创造已通过专利、论文、音像图书等方式奉献三农。为了农民的民生,为了农村的繁荣,为了农业的发展,他行走田间,不辞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