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水仙茶发源于小湖镇大湖村,是中国国家级茶树良种。《建瓯县志》记载“水仙茶,出禾义里大湖之大山坪”,茶界泰斗张天福也有著书证言。清光绪年间,自广东、香港茶商纷纷到大湖开设茶庄,鼎盛时期茶叶交易量突破万担。
闽北建阳的大湖村依山傍水,三面南浦溪绿水环绕,清澈见底,它背靠楮林山的怀抱,气候宜人,茶香氤氲,是一座美丽的小山村。从上世纪中叶,黄仁盛一家四代人在这里赓续着与水仙茶结缘的故事。
“愚公”垦荒
如今发黄的文件档案中仍可见:1958年60岁的黄仁盛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2月中共建阳县委作出《关于在全体党员和干部中开展学习共产党员黄仁盛的决定》。他八次被评为省、地、县劳模,光荣出席华东区农业群英会。1962年当选省政协委员、地区常委委员。
虽已离世45年,但黄仁盛垦荒种茶的奋斗史至今在小湖一带广为传诵。被誉为“楮林山上不老松”的黄仁盛,具有“愚公”精神。他幼年孤独,无依无靠,给富家制茶打短工,度日艰难。1955年,已当家做主的他倡议:垦荒种茶,套种杂粮。在他的带领下,家乡荒芜的楮林山上垦出了一坎坎茶园,改变那山陡崖荆棘乱石模样。身为耕山队长的黄仁盛带领8名耕山队员,经过一年多艰苦垦荒,开出茶山30多亩,接着又开辟往年荒芜的几十亩茶山,全部播上茶籽和套种番薯,但因劳力不足管理不善,茶苗枯萎,番薯歉收。为了加强茶山管理工作,57岁的黄仁盛只身一人坚持在楮林山上,吃在那里,住在那里,风餐露宿,过着艰苦的山野生活,寒来暑往,每天从早忙到晚精心护理这片茶园。
他还带头动手翻建破庙为茶厂,就地采茶就地加工,1958年春收获毛茶1000多斤。1960年春,许多新茶树可采摘,晾茶场要相应扩大,就在茶厂附近开辟一块晾茶坪。几年来,共开垦茶园300余亩,生产茶叶万余斤,建成闽北第一个新茶园。黄仁盛艰苦创业的精神鼓舞着更多的人。随后,小湖公社成立了10多个耕山队,建阳全县也成立了80多个耕山队。
儿辈守护
黄仁盛的独女黄水英就嫁在本村,现已八十余岁的她仍被父亲的执着的“愚公”精神所感动。她始终记得:父亲自上山起,就很少回家,直到去世前的一个多月。有一天,父亲挑一担茶叶,还差一两个公里就到茶厂,铺天盖地的雨灌注而下,他没多想就把衣服脱下来,把茶叶先保护好宁可自己就被雨淋,也不让茶叶受损失。
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但其品格却深深地影响着后辈。她打心里就希望儿子能接过父亲种茶的担子,把小湖水仙茶一代代守护并传承下去。黄水英的儿子黄礼福自1974年初中毕业,就到楮林山和外公在一起深耕那片天地。
1974年,生产队换了新队长,对制茶不够上心,导致茶叶品质下降。76岁的黄仁盛特地从楮林山上下来,将队长狠狠批评了一顿:“茶叶是公家的,茶叶做坏了,就是公家的东西被糟蹋了,这绝对不行!”生产队队长觉得很惭愧,从此对制茶愈发用心。这件事对刚入道不久的黄礼福触动很大,让他深知集体的事就是自家的事,应认真对待,马虎不得。
1977年春茶刚结束时,黄仁盛感觉周身乏力,爬不动楮林山那个坡。“死后,把我葬在楮林山下,我要永远守护着这片青山,看到这片茶树。”79岁的黄仁盛临终前,拉着亲人的手再三叮嘱。
黄礼福没有敢忘记外公嘱托,1984年起至今,扎根大湖村30余年,并任农业技术员和村骨干。“外公留下的老老实实做人的道理,艰苦奋斗的品德‘愚公移山’开荒种茶,造福百姓的精神,影响我们一辈子。我一定积极宣传维护好水仙茶的这张名片”今年66岁的黄礼福深情地说。
受外公影响,黄礼福任过大湖村干部、支委、村支书,如今还是村里的报账员。从生产大集体到经济责任制的几十年间,即使茶价跌得很低时,也没动摇黄礼福的初心,始终希望自己和后辈们能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用心经营这片“金叶子”的摇钱树。如今,终于迎来了茶叶的春天。
子孙传承
黄礼福的儿媳妇黄清清也是土生土长的大湖村人。她从小就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小时候听祖辈们讲水仙母树的故事,跟着奶奶一起挑茶捡梗,耳濡目染喜欢上了茶,对茶叶情有独钟。
奶奶虽然年龄大了,但在教导清清挑茶捡梗时,十分认真心细,叮咛到:茶梗不检干净会使茶汤夹着苦味,影响了茶的品质,千万别小瞧茶梗。还反复强调在萎凋中不能随意翻动叶片,当走水达到70%~80%时,方可进行两筛并为一筛,以减少水份过快散发,使白茶在特定的含水量中发生物理与化学反应。如此所产白茶叶冲泡后,茶叶就不会颜色变黑,能保持白茶的色泽,也不会破坏了茶汤的口感。
“有一次爸爸对我说,当年村里发展农业需要,他当了农业技术员,一干就是几十年,没有精力顾及茶山,现在你有条件了,也有责任做好传承,一定要一心一意做好茶。”儿媳妇黄清清回忆道,她暗下决心要学习发扬曾外祖父黄仁盛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做优做强水仙茶产业。
2002年黄清清从学校毕业后,开始学习茶叶栽培、制作,随后在武夷山、泉州、福鼎研习茶学茶艺,到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系统学习茶学专业。还师承建阳小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兴备。近年参加建阳区高素质农民茶叶营销与茶叶评审培训、白茶产业培训班、高级茶叶加工工培训、建阳区白茶协会“三茶”培训班等,顺利通过国家二级评茶员(评茶师)等相关考试。
2010年,黄清清承包茶园70余亩,开始专注研究岩茶和白茶制作技艺。近年来,研制出清和茗建阳白茶,她的产品花香馥郁,甜爽回甘,耐泡度好。其制作的小白茶获2021年厦门茶叶投资贸易博览会(暨首届中国白茶茶王争霸赛)银奖是闽北参赛者中获得的最好成绩。水仙茶白茶喜获2022年“张天福”暨第十九届“闽茶杯”(闽北白茶)金奖。
2002年黄清清从学校毕业后,开始学习茶叶栽培、制作,随后在武夷山、泉州、福鼎研习茶学茶艺,到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系统学习茶学专业。还师承建阳小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兴备。近年参加建阳区高素质农民茶叶营销与茶叶评审培训、白茶产业培训班、高级茶叶加工工培训、建阳区白茶协会“三茶”培训班等,顺利通过国家二级评茶员(评茶师)等相关考试。
2010年,黄清清承包茶园70余亩,开始专注研究岩茶和白茶制作技艺。近年来,研制出清和茗建阳白茶,她的产品花香馥郁,甜爽回甘,耐泡度好。其制作的小白茶获2021年厦门茶叶投资贸易博览会(暨首届中国白茶茶王争霸赛)银奖是闽北参赛者中获得的最好成绩。水仙茶白茶喜获2022年“张天福”暨第十九届“闽茶杯”(闽北白茶)金奖。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接市场,形成品牌的知名度,推动家乡茶产业发展,黄清清除了承包茶园外,还在积极与其他企业对接合作,希望在茶研修、茶旅方面深入拓展,发展成为集种植、生产、休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基地模式。“作为世家的第四代水仙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我有责任为当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出一份力。”黄清清表示。
作者:魏常财,施孪宁
拍摄:黄兴

黄仁盛与青年们交流,1961年 侯民杰摄

黄仁盛外孙 黄礼福在大湖村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水仙母树前留影
入冬以来,黄清清一心扑在茶园基地,一方面加强对茶山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去年遭遇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她的茶园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侵害,故邀请有经验技术人员到茶山指导,尽可能让未完全伤及根系的茶树生还,并在来年长新枝吐嫩芽。 “这两个月我都在山上跑,茶山和人一样,冬季要休养生息,我们要适当的给它“除害进补”。前段时间工人锄完草,接下来马上就要安排清理排水沟渠,这样才能预防茶炭疽病,等年后还要给茶园施一些有机肥或者农家肥。”她介绍到。
截至目前,小湖镇水仙茶种植面积1万余亩,水仙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319亩,双狮历生态茶园1700亩,产值达1.3亿元。楮林山上依旧郁郁葱葱;山下,小湖清和茗茶业有限公司正忙生产。黄仁盛一家四代人与茶结缘,成为当地茶人的佳话,他们表示一定会把祖辈所体现的信仰力量和艰苦奋斗精神传承下去,做优做强茶产业。
作者:魏常财,施孪宁
拍摄:黄兴

黄仁盛与青年们交流,1961年 侯民杰摄

黄仁盛外孙 黄礼福在大湖村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水仙母树前留影

黄仁盛曾孙媳 南平市清和茗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清清和黄仁盛外孙 黄礼福在大湖村水仙母树前留影


清和茗茶获奖

黄清清跟随师傅建阳小白茶非遗传承人陈兴备一起制茶

黄清清在培训中

黄清清(右一)与技术人员在茶园基地讨论虫害防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