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丹桂飘香。10月16日,著名理学家余潜士理学思想座谈会在福州隆重举行。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陈荣春,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原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余爱水少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开,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郑东育,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党支部书记、朱子研究院院长马照南,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卢美松,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游炎灿(兼秘书长)、徐德金、朱文,和台湾政治大学陈逢源教授(通过视频连线)等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代表、省市县直机关干部共40余人齐聚榕城,共同探讨余潜士理学思想的深厚内涵与时代价值,众多旁听者也参与到此次盛会之中,共享学术盛宴。
余潜士是清代中后期闽中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理学大家。他一生坚守程朱之道,于鳌峰、寿泉等书院主讲三十余载,门生遍布八闽大地及台湾地区,素有“闽道学之宗”“理学东南重镇”的美誉。其学术思想以儒家正统为根基,融合闽学精髓,秉持“诚正修身、明理笃行”的理念,主张以教化济世、以道德立人,在福建思想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朝廷赐其进士出身,准其入祀乡贤、配祭孔庙,足见其德行与学识之卓然。
座谈会上,五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对余潜士的生平、思想、学术成就及影响展开了深入探讨。
朱子研究院院长马照南以《闽学新活力:余潜士文化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的转化与实践》为题,系统梳理了余潜士学术思想的源流,聚焦其文化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的创造性转化。他指出,余潜士“清廉、笃实”,“非义不取,唯学是务”的品格,已成为闽地士人精神坐标,其“理学人格”更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为新时代文化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余爱水将军将余潜士的精神品格置于中华文明精神谱系中,提炼出“和、善、勤、情、均、统”等核心价值,并提出了“学有真知、行有遵循、怀有天下”的实践路径,观点新颖,启人深思。郑开教授以《民间儒学、地方传统与乡村文化建设》为题,从哲学义理层面深入阐释余潜士思想,分析其与朱子思想的传承关系,强调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与途径,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台湾政治大学陈逢源教授虽未亲临现场,却精心录制了视频发言,讲述余潜士学问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彰显了其思想跨地域、跨时代的深远影响力,凸显了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脉。福建地方文献研究权威专家卢美松,长期致力于余潜士生平史料的考据整理工作,主编了《余潜士全集》与此次座谈会论文集《知行互进》。他在会上以《学行.读书.教馆.著述.评价》为题,生动还原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先贤形象,让与会者对余潜士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此次座谈会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福州市政协学习文史委、永泰县政协协办,永泰县余潜士基金会、永泰县耕村书院承办,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余潜士研究院院长徐德金主持。专家们的发言立意深远、内容丰富,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与学术盛会,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余潜士理学思想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