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注册登录
18610681038eztvhdzx@163.com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正文

南昌象山弥陀寺:红尘中窥见世外的光

2024-02-01 18:23:28       

在南昌郊区,风光秀丽的象山森林公园内,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象山弥陀寺,邻近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这座静谧的庭院东望缓流的赣江,北接浩瀚的鄱阳湖,与迷人的庐山胜景隔湖相映,享有中华大地上独特的三江五湖环绕之地貌,映衬着一派秋水共长天的壮阔美景。象山弥陀寺不仅地理位置卓越,交通也极为便捷。它毗邻繁忙的昌北机场,并有京九铁路、昌九高速以及通往乐昌的干道贯穿,使之成为区域内的交通枢纽。如此地段,本应充斥着红尘的繁华与喧嚣,但弥陀寺矗立在这里,仿佛闹市里的空中楼阁,为这里平添了几分繁华之外的神秘和宁静。

缘 起

象山弥陀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太宗贞观年间,起初名为西堂宝华禅院,而后更名为宝华寺,至明末清初,已是当时江南名胜之一。好友汪先生经常和我提起这里的苍翠和世外气息,听闻几次之后,便一起来这里游玩。

穿过重重树林,经过一个又一个指示牌,我们看见弥陀寺像一块四四方方的净土一样静静地坐落在青山的绿意之中,这里的安静似乎能融化尘世的车水马龙和内心的琐屑烦恼,许多的浮躁不安在这里好像降解不少,我们忽然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在茶房,我们看见了释兴照师傅,她安静而又有礼,沧桑和智慧都写在眼眸,她有一种能透视人心的力量感。简单寒暄后,她便领我们去参观,兴照师傅喜欢花草树木,寺内到处都是盆栽,从多姿的花朵到素食的青菜,她都种了,她说对待花草也要给予爱,一花一叶间,都能体现修行。

行至会堂,我跟她讨教阿弥陀佛的意思,她耐心地解说道,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告诉世人的,是一切佛的师父,是万佛之师。而南无阿弥佗佛则是阿弥陀佛造出的渡苦海的大船。她讲话的时候很有气势,那是一种读懂人世的自信,也是一种懂得深邃佛法的超然,会堂很大,最多可以容纳六百人听讲,她说她经常在这里,面对芸芸众生的提问,讲解经书并开导世人。她富有智慧的眼光和内心深处的底气让我相信她能帮助很多人。

一个女人,能放弃红尘的三千繁华,自愿在这青灯古佛,普渡众生,也算是一种高尚吧。我跟她说,尘世间很多人有心理问题,如果大师能从佛学的角度去化解,也是功德一件,她赞同。

幸 福

后来我们开始探讨幸福这个话题,我随口说家庭和睦、事业有成是不是一种幸福,兴照师傅说,这是幸福,但只是短暂的幸福。因为意外、矛盾和老病死随时可能来临。她向我提出佛教中提倡的幸福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幸福”。

我问什么是“更深层次的幸福”,陈姐解释道:“通常我们所体会到的幸福都是暂时和有条件的,我们将其称之为“相对幸福”,这种幸福是在和他人或者以往的自我比较中感知到的。”我们所谓的幸福,诸如与所爱之人相聚、事业的成功以及孩子的健康成长等,本质上都是相对的。它们因比较而得,幸与不幸在我们心中交替出现。看到别人拥有我们所没有的,我们可能会感到羡慕或不满,陷入苦闷的循环。所以,这种相对幸福背后,潜藏着三个苦涩的真相:这种幸福是永远无法完全满足的;其存在是暂时的;在生命终结之际,所有这样的幸福都将烟消云散。

以古代的武士为例,即使是剑术精湛到达巅峰之人,他的内心依然保持着成长和超越现状的欲望。这种不断追求的动力虽能带来短暂的满足和快乐,但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现象:“相对幸福”的实质可能并非是稳态的终极目标,而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最终可能因为一个外界的因素而戛然终止。生活的路途充满变数,即便是深爱的人共同经历重重困难最终走到一起,也可能在一瞬间因为意外或疾病而交错失散。情感上的变动、误解或隔阂有时候能够导致一段关系的终结,并可能触发诸如财产分配和子女抚养权的争议。在我们周遭,不乏因为失去所爱之人而备受痛楚的例子。而昨日幸福的家庭,今日也许已面临不幸的逆转。这便是相对幸福的脆弱性。

生命终结之际,所有辉煌与苦难似乎都将黯淡无光。历史上的成功人士,如汉武帝,亦在临终时对人生的转瞬即逝和虚无有所感慨。物质财富如金钱和地位,以及个人成就如名誉,在时间的漫长尺度中,终究如烟般散去。这类幸福,囿于世俗,似乎不能逃离生命的悲剧法则。相反地,与这类相对的幸福不同,“更深层次的幸福”——是一种不受外界和时间变迁影响的稳定状态,它使人感受到无与伦比的满足,它甚至能在死亡面前保持不动摇。拥抱这样的绝对幸福,可以带来深刻的安宁与满足,使内心溢出真正的喜悦。在佛陀教导的经书,“更深层次的幸福”的理念有着清晰的阐述。

在经书中,我们所处的世界被形容为“火宅”,满含变幻和不确定性。身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环境下,未来总是未知的,宛如生活在一座随时可焚的房屋之中。故此,与其追求这些可能随时消失的未来,不如我们去珍视眼前的每一刻,予以周遭的人以深切的关怀,让生活的每一瞬都盈溢着意义与温度。“更深层次的幸福”源于哲学与精神的洞察,是对内心复杂性的一种觉醒,就是对佛教,佛意的领悟。这种幸福建立在对心灵的深度理解之上,涉及对知足、随遇而安的智慧的领悟。是一种心灵的满足,是一种不受外在欲望驱使的内在平静。

在这种内在平静状态下,兴照师傅解释道,人们能更灵活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减少怨恨和矛盾。而内心的大知足使人能自在地适应环境,从而在生活的波折中找到不变的宁静和乐趣。

渡 人

兴照师傅表示,当我们领悟到一些佛理要义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帮助别人了,这就是所谓的渡己后渡人,帮助别人走出红尘的艰辛和挣扎,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据兴照师傅介绍,有很多弟子或是来访者,在她的引导下,逐渐拨开迷茫,对以前的痛苦都敞开了心扉,转而注重活在当下与知足感恩。渐渐能够游刃有余地去生活。

她举了一个例子,拿出了一段话给我看:

我是来自江西南昌的一名佛弟子,我曾经营一家小型加工厂,忙碌而辛苦。然而,在互联网的诱惑下,我开始盲目投资,甚至贷款炒股和购买昂贵的收藏品,结果损失惨重,资产转为负数。这引发了我对生活的深深迷茫和痛苦。为了寻找生活的意义,我甚至开始烧香拜佛,希望得到心灵的寄托。然而,尽管我尝试向善,对于“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我仍然没有答案。去年9月,我有幸结识了释兴照师傅,她向我介绍了释迦牟尼佛的教义和大悲愿船的理念。我开始半信半疑地听闻佛教。随着理解的深入,我逐渐明白了人生的真正目的:乘上大船,获得绝对的幸福。我明白了因果的道理,懂得了命运的决定因素是过去的业力。我不再抱怨命运,而是积极行善。现在,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关系也更加融洽。我深感能生而为人实属不易,而能遇到真实的佛教更是难得。我们有幸遇到真实的佛教,我们必须认真听闻,努力乘上大船,达成人生的目的!

兴照师傅说,这些话,都是许多人的心里话,很多人通过心理的疏导,确实是改变了很多,这有点像红尘中的心理学,与之不同的是,佛教更侧重从佛理上对人的心理进行调节和沟通。所谓普渡众生,那就是一个又一个地沟通,一点又一滴地带领人们在心理上取得进步。

拜访结束,我们意犹未尽,约定下次再来。兴照师傅表示,红尘中亦可修行,只要我们自然、自在地面对人生的每一个时刻,用心领悟这个世间的规则与道理,积极地行善积德,不断地正觉正念,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苦难就会逐渐消散,心境也会逐渐明朗起来。这时,你会获得更宏大的心境。(文、图:曹凯新、罗来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外交部:中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华媒头条